2021年,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八项主要任务,形成开放领先的新型数字社会生态,率先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新体系。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北京市如何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不断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努力打造出中国数字经济“北京样板”、全球数字经济“北京标杆”呢?
融合发展剑指全球标杆
在刚刚结束的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首次以蓝皮书形式集中展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成效与成果。
数字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城市也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主要阵地。蓝皮书研究提出了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鲁亚介绍,根据测算,2018-2021年,北京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指数增长71%,其中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增速最快,四年增长245%。
此外,成立全国首家新型数据交易所,首次对外发布包括全国首发数字交易合约;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聚集273家企业,“四梁八柱”企业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链布局已经完成;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推进3.0阶段建设;全国首个、全球最大的智能模型“悟道2.0”发布;百度飞桨平台成为国内服务开发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开放深度学习平台……这是北京近两年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蓬勃发展的成绩单。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认为,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它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全球争先、数字驱动、标杆引领和城市孵化相结合的。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处于全国前列,在全球范围之内也处于领先位置。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据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攀升,产业基础扎实、韧性更强,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由2015年的8719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1.6万亿元。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8381.3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3.3%;核心产业增加值4899.5亿元,同比增长6.9%。
按照北京的计划,未来五年,将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五子”联动将发挥叠加效应,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王鹏表示,数字经济是北京“五子”联动的一个有力抓手,能实现“五子”之间真正联动起来,以数字经济的创新为核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推动所有顶层设计同步前进、加速落地。“无论是‘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还是‘五子’联动,数字经济都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智能化的‘底座’,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加量提质’是一个必然的逻辑。”
数字经济的下一站在哪?在王鹏看来,数字经济不仅要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相融合,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在“数实融合”之外,还要进一步与政府“融合”,加速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助力接诉即办,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
凤凰涅槃催热数字消费
数字经济促进了市场一体化,提高了匹配效率与市场可达性。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禁锢,极低的搜寻成本能提高匹配与交易的效率,正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与需求。
7月20日-26日举行的2022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掀起了北京新一轮数字消费的热潮,这足以彰显北京数字消费的巨大潜力。
“北京充分发挥数字消费在数字技术赋能水平、新兴业态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完善数字消费基础设施,丰富数字消费产品和服务,鼓励数字消费模式创新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消费持续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实现信息内容消费收入超5000亿元。”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数字消费基础设施方面,52个市级重点商圈和市内重点景区5G网络全覆盖,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形成了全球首个“5G+华为河图”智慧商圈北京坊;在数字消费内容供给方面,打造“5G+8K”文体直播新生态,积极营造精品原创游戏和电子竞技产业生态,培育形成15家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涵盖人工智能服务、反向定制生产、“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零售线下改造”等多个特色应用场景。
此外,数字经济催生了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只包含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大要素,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是关键的生产要素。而每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的出现,都必然带来新产业的涌现,带来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
轻点屏幕选餐、扫码结账、“秒”出餐……在北京经开区,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一批产业园区和写字楼的员工已经实现一日三餐自动“送”上门。
“按照计划,今年下半年公司第四代全栈式软硬一体无人车将量产下线,在线运营的无人车数量将达到千辆规模。”研发运营这款无人售卖车的新石器公司市场副总裁刘明敏介绍道。
无人驾驶的提速,得益于北京加快布局智慧城市建设,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到一季度末,北京5G基站累计建成5.4万个,万人基站数全国第一;完成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60平方公里,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接入资源量、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第一。
面对新机遇,北京也加速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全市近三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企业年均增长1万家,规模以上核心企业8300多家,约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1/5。
范式变迁赋能数字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根本性变革,它带来的是一次范式变迁。有关分析认为,数字经济堪称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引擎”,更是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动力源”。
北京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牵引带动产业数字化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帮助成熟合作商家平均人效提升35%、商品缺货率从10%降至2%以下、线上订单增长90%、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下降了20天——入选《2022北京产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场景案例》的多点DMALL“零售联合云”引导实体零售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人人在线、物物在线,助力实体零售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
这是数字赋能产业发展的缩影。“北京数字基础技术类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融资带动企业快速成长;数字赋能类企业多行业布局,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数字平台类企业保持增长,积极布局新业务;新模式新应用类企业重要场景先行先试,产品应用加快落地。”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鲁亚分析,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向传统领域扩张和融合,对人才产生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兼具创新能力、融合发展、技术业务、管理实践的未来人才站在了时代的潮头,北京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居全国前列,核心驱动经济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需要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撑。“本市强化创新引领,构建多层级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据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披露,全市人工智能、区块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人工智能企业获得融资比重达21.9%,城市算力服务网指数、数字经济人才占比均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北京聚焦服务企业,持续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数字营商环境;积极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催生企业发展新动能,当好服务管家,做好全流程服务;引导外资投向重点领域和项目,拓展外商投资发展空间,推动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指出,北京科研能力突出,产业链条完善,应用场景丰富,具有引领互联网3.0创新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两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下一步北京市将以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目标,探索互联网3.0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体系,创新活跃的业态模式和包容审慎的治理机制。
北京商报记者金朝力王柱力
【声音】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东:
夯实基础研究助力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起源于计算机、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经济形态,打破了工业经济范式中的瓶颈和陷阱,其内在逻辑表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经济范式的转变。在新的经济范式下,新兴技术产业往往会超越传统产业而逐渐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并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等效应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而动荡不安的地缘政治经济对世界及各国现实与未来的冲击和影响正在不断显现,也使得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加快解决产业链安全稳定与自主可控问题,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不少短板,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依托数字经济推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着力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功能部件,加快产业链强链、补链、扩链并在此基础上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加速推动我国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早日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与科技自立自强。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我国在底层知识与自主技术创新方面实现突破。
要实现底层知识与自主技术的创新,最关键的就是扎实推进基础研究长期坚持不懈地深入发展。基础研究直接对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产生影响,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而实现强链固链目的。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试错,而作为源头和支撑整个创新链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成果产出既有共性知识的物理、数学等研究成果,也有应用性较强的其他学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成果。基于基础研究成果,进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不只是形成单一的技术成果,因为基础知识的外溢性还将推动其他技术成果的问世。在基础研究通向应用研究的过程中,各种知识的交叉反应将催生更多的研究方向,基础性知识研究将成为高专精新技术培育的摇篮。
加强基础研究会导致创新链其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进而有助于创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间接推动产业链安全稳定。当然,从基础知识到产品问世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型,而是动态化和具有反复性的循环上升过程。因此,基础研究不仅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而且要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比例的变动将逐渐改善我国重应用轻基础的基础研究格局,不断发展的合作机制将丰富研发模式,提升基础研究更高效地发挥对产业链稳定的支撑作用,并以不断地科技自主创新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金朝力 王柱力)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