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西溪从浙西大峡谷出发自西向东逶迤流淌,流经龙岗集镇时,在汤家湾折了个优美的大湾,造就了形似元宝的千亩沃野。“娘娘有粮,心中不慌”——这片当地百姓祖祖辈辈劳作耕耘的丰产“粮仓”被临安人亲切称为“娘娘畈”,汤家湾村就“环嵌”在娘娘畈的四周。
(资料图片)
00:57临安区汤家湾村
沐浴“千万工程”的东风,镇政府所在地的汤家湾村抓住龙岗镇美丽城镇创建契机,大力度开展治水拆违、脏乱整治、村庄环境提升、“非粮化”“非农化”整治。道路维修,立面改造,飞线整治,庭院美化,池塘复清,老街复美。昌西溪两岸,绿道迤逦,溪田锦绣;村头巷口,建起了海绵公园、文体广场……退竹还耕的娘娘畈,碧绿稻畦阡陌纵横,宛如一块块绿色地毯,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勾勒出一幅油画般的美丽田园画卷。
美丽田园奏响田园牧歌。
种粮大户公小木每天在旭日下出工,听着蛙声入眠,早出晚归在田间忙碌。三年前,他一眼相中这片沃土,从汤家湾村流转了1300多亩田种植水稻和油菜,眼下,田里的水稻苗挺拔碧绿,长势喜人。
与往年不同的是,公小木除了打理高标准农田里的水稻外,今年还格外倾心于新建的“稻蛙共生”养殖基地。在千亩农田中,这片农田格外显眼:从远处看,巨大的绿色防鸟网覆盖住200多亩农田,四周由围挡栏栅合围,公小木向记者解释说,这是为了防治鸟、蛇、黄鼠狼等闯进基地捕食青蛙,生态养殖基地严格按照稻蛙综合种植技术的要求进行改造,修沟渠、布置管网、喷淋等设施,养的是黑斑蛙,是一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基地内蛙声阵阵,稻田被纱网有序隔成小田,田埂边留出水沟和平地以供黑斑蛙活动,一听见动静,黑斑蛙便迅速跳进水稻里隐蔽躲藏。
“‘稻蛙共生’比单一种植水稻效益好,我们的目标收益是每亩5000元,比单种水稻收益高10倍。” 公小木对记者说,田间种稻,沟渠养蛙,蛙能捕食害虫,排泄物还能肥田,水稻不用打药施肥,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提升水稻和蛙的品质,还能“一田双收”,增加经济效益。
公小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稻蛙共生”的水稻是高品质有机稻米,投入市场可以卖到每斤6元左右,比普通水稻的市场价高出不少。黑斑蛙根据市场行情可以卖到每斤15到20多元,行情好还能卖得更高。同时,基地还为30多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常聘员工工资每月4500元左右,短工200元一天,遇上割稻、插秧农忙时节,需要100多人前来务工。
虽然首次尝试稻蛙共生,而且前期设施投入金额相对较大,但公小木还是看好它的“钱景”,“镇里还对我们现代农业基地进行了专项补助,力度也不断加码。”
头枕群山,依山傍水,“娘娘畈”水资源充沛,水源优质,田地经过山泉水的浸润,土壤肥沃,这是大自然对汤家湾村的馈赠,同行的记者打趣说,稻田里的青蛙是“喝山泉水长大的”。远眺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现代化农业良田,公小木说,这背后还得感谢村镇两级的支持,让他有了施展的“舞台”。
“当时‘娘娘畈’有1000多亩地种着雷竹,是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汤家湾村党委书记刘国成回忆起推进“非粮化”整治时的情形,依然非常感慨,“当时,娘娘畈的雷竹产量和经济效益正是最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有8万到10万元的收益。但粮食安全生产是国策,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响应号召。”
为了推进“非粮化”整治,汤家湾村召开动员大会,党员村干部带头,将自家的竹园砍伐平整,600多户村民纷纷响应,“2020年半年时间就全部完成了标准农田改造。” 刘国成说。
小田变大田,有了千亩沃野,机械化设备就能开进田间,具备了打造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条件,“播种全部采用无人机,原来几百号人力做的事,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下十几人就可以搞定。” 公小木说,规模化种子以后,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统一管理农田,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一年能收获200万斤粮食。
眼下,汤家湾村集体正在娘娘畈建设农事服务中心,将为娘娘畈和两昌地区提供水稻育秧、田间植保、稻麦烘干、稻米加工和粮食存储等服务。
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各类资源,汤家湾村每年的村集体收入已逾100万元。村里钱包鼓了,村两委乘势而上,在农事服务中心边上建设3000多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将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茶咖等服务,准备在汤家湾发展亲子研学、农业观光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村里还打造了邻里中心,建设老年食堂、图书馆、民生议事厅,开设共享直播间,为年轻人提供创业平台。
游客接待中心的正面,50亩“稻鱼共生”试验田正在平整,将来,里面会种上荷花,荷塘里的水与娘娘畈的稻田连通,让鱼儿们在荷塘和稻田间自由往来,把它打造成娘娘畈农业观光的网红打卡地。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